哥白林,不僅是法國宮廷御用的掛毯織造廠,也是巴黎的一條街道、一間學校和一個地鐵站,它還成了歷任國王、皇后和總統的關注與驕傲;從染坊發展到國家級的藝術遺產管理機構,哥白林掛毯廠見證歷史榮耀也背負承傳的使命。織毯工藝歷史悠久,自遠古人類通曉編織技術時就開始存在,只是隨地域和功能不同而各有面貌。有鋪在地面的,有掛在牆上的,也有作為屏障或隔間的。開始多以羊毛、棉線等為材料,主要作為保暖、禦寒之用,後來又增加了裝飾的功能。例如古代歐洲石造建築內,地面、牆壁冰冷而堅硬;覆蓋上掛毯之後,既阻隔了寒冷又裝飾了單調的壁面,大大增添了生活空間的溫馨與舒適感。特別是掛毯隨著時代發展與品質的追求,圖案愈見絢麗多彩,織工愈發繁複講究,材質上增加了絲綢甚至金線、銀線等,華麗精緻的掛毯終成為貴族富人享有的奢侈品。由於掛毯不是死板地固定在牆壁上,可以伴隨著主人遷移或旅行,屬於非常實用而體面的私人家產。掛毯的裝飾圖樣經常帶有故事性或宣傳性,因此圖案中除了敘事性的人物、作為裝飾背景的花草動物,也經常融入象徵意涵圖樣或君王貴族的紋章、家徽等標誌。掛毯圖案也與繪畫發展同時並進,因此在文藝復興時期,掛毯不僅繁複多彩且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