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泣牢度是色牢度的一種,也叫色移牢度或耐滲色色牢度,是指織物上染料或殘餘浮色的遷移沾色。主要反應了織物在洗滌或被雨淋後造成染色處染料溶出而移色到白底或淺色底布上的污染程度。
紡織品色泣牢度測試
此方法沒有JIS標準號,在日本通常叫「大丸法」(DAIMARU BLEEDING TEST)
測試原理:試樣的一端浸入放有試劑的水中,由於水的上升作用而產生的色泣污染程度,用污染灰卡進行評定。

大丸法的測試方法
試驗材料:天平、燒杯、容量瓶、常溫染色機
試驗方法:
1. 試樣取寬2.5cm、長10cm以上
2. 印花織物取可能產生色泣部位的一部分; 條紋織物沿條紋橫向取樣
3. 對於單色織物,選取本色細平布(寬2.5cm、長10cm),其下端和試樣(寬2.5cm、長3cm)重疊1.5cm處,兩端各縫一條線,製成組合試樣。
4. 在50ml或100ml容量的燒杯中倒入一半0.05%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將試樣的下 端2cm處浸入溶液
5. 室溫下放置2小時,移走燒杯,試樣在原狀態下晾乾。
6. 白底處色泣的污染程度用污染灰卡進行評定。
色泣牢度目前已成為日本單的常見檢測項目之一,一般要求要達到4級或4-5級以上,主要表現在中深色上,它與沾色牢度往往是相關聯的,沾色牢度好的其色泣牢度也會好。

色泣牢度的改善與加強
選擇合適的染料
由於染料在合成中常伴有一小部分未完全反應的染料,這些染料的存在不但會影響色泣牢度也會影響其他色牢度,所以使用前應做色牢度檢測。同時要注意選用以染料結構中水溶性基團不能太高且直接性處於中等的活性染料為佳。
重視水質的影響
水中鈣鎂離子會與染料形成不溶性物而吸附在纖維表面,成為浮色且阻礙染料的擴散和滲透,降低色牢度甚至會影響色光及鮮艷度等,故必須採用軟水或加入螯合分散劑等。
加強水洗及皂洗工藝
纖維上殘留的鹼鹽類、水解及未鍵合的染料浮色等是影響牢度的關鍵,應選用性能優良的高效防沾型皂洗劑,且儘量在中性或弱酸下皂洗,同時採用較高的溫度以洗除織物內部未結合的染料,但也要注意溫度過高會造成已結合染料的斷鍵脫落,尤其是在鹼性條件下。
採用固色處理
採用性能優良的陽離子及反應型固色劑處理後可封閉染料的水溶性基團使染料成為難溶性色淀而沉積於纖維內,降低了染料的水溶性,同時少量水解染料也可參與固色交聯而進一步增加與纖維的結合力,從而有效提高染料的濕處理、色泣牢度等,必要時個別特深濃色澤也可進行再固色工藝處理。
除上述幾點外,坯布自身質量及前處理煮漂去雜是否勻透、染色工藝是否合理等都會關係到染料能否充分的吸附、擴散和固著效果,進一步規範操作、優化工藝避免染後纖維表面染料過多及還染現象的形成是保證活性染料色牢度也是提高色泣牢度的基礎和保證。
